4.29.2006

第三百二十日 無奈

在電腦上看了上、今週兩集的星期二檔案(升中的嫁妝及補習狂熱),可到now.com.hk重看,感到無奈及痛心,明知有點問題,為人父母卻無可奈何必須跟從這遊戲規則,莫說沒能力,就算有能力逃離本地的教育制度,也須付出離別的代價。補習社林立反映教育出了狀況,可惜大部份人錯誤地歸因於考試制度,各方包括家長、官員、辦學的及學子都視教育為「職業培訓」才是重點(這當然都是廢話)。回說在「補習狂熱」片尾那位教授建議「改變考試制度,考試考寬一點,大學入學或招聘不只看成績,要看其他東西」,或者又可証明好心做壞事,看完「升中的嫁妝」會發覺「一試定生死」是何等幸福;根本各方沒資源、沒時間、沒能力作個別評核,且基於公平考慮,還是要証書或書面記錄作準則,那最終又回到考試裡。

4.21.2006

第三百一十九日 先甜後甜?

通常利用九鐵出入,應該關心一下兩鐵合併事宜。可惜須要頗長時間才能收到地鐵發出的正式文件(老伴是地鐵小股東),暫時無法估計地鐵是否執了「筍貨」,提出的收購條件並不是最重要,反而是九鐵的資產及營運狀況影響評估,不過以地鐵近日的股價升幅和馬局長「小股東」的言論,印象就是地鐵得益,換句話說,納稅人(庫房)損失。九鐵在新界運輸就算不是壟斷,也佔主導地位,照計對民生的影響比領匯更大,為何對這次合併迴響這麼少?是沒有報導還是因長時間才成事,暫時不理會呢?印象只曾評論票價的減幅,在此也不得不稱讚主事者的辦事效率,一般協同效應須於合併後一、二年才出現,但現在已可以預知(測)且決定回饋乘客的數目,兩鐵系統不同,所謂協同效應是由節省員工數目而來,相信大部份是九鐵員工,不過裁員有時也得看政經環境,奇怪是減票價不是協同效應出現後而是出現前,這承諾是政治考慮,還是經濟決定?如果是為了裁減人手,減省官僚架構,合併是否最佳辦法?九鐵管理局是否管理出現問題?政府表示合併後新公司將推行「可加可減票價機制」,但上次巴士減費之後,這機制給人多大的信心?世上有否先甜後甜?相信先甜後苦(先減後加)的機會居多。

4.17.2006

第三百一十八日 模擬I


說開模擬,天空也可以以天幕代替。

第三百一十七日 模擬

過了清明節,一家人才拜祭小妮子的外公,「盡考」沒分時間季節,除了避開擠湧的人潮,主要是可以在靈位前停留多點時間,交通也較便利,起碼不會到處封路,不過,掃墓多行幾步又無須口出怨言!到一所香莊購買香燭冥物,店員平均超過四、五十歲,相信為家族生意,不知有否年輕人入行?從店員的詢問才知冥品有分土葬及火葬之分,可惜因為趕時間沒有詳細問明白,現時的冥品甚麼現代款式都有,模擬得維肖維妙,最奇怪竟然有牛扒餐等西方餐食,還以為獨沽一味是香燭。

4.05.2006

第三百一十六日 給小妮子的話 · 六

淡忘
約廿一、二年前,已忘了是84或85年,曾與數個當時的同事到內地旅行,目的地是那,也忘了。首個傍晚前往山中賓館,卻離了隊迷了路,廿年前內地山路沒築電燈,天黑不辨南北,人在陌生地感到傍徨心慌,路過某處,四周漆黑一片,卻看見一座手持施無畏印的佛像,奇怪是其他什麼也看不見,剎那心裡感到平靜穩妥,次日才知那裡是座廟宇,當然沒有因此事信奉佛教,正如在天主教學校成長,也沒入教一樣。後來各人都離職,再沒有聯絡,只知其中一個已不在人世,時間慢慢地將記憶刪除,事件的印象一點一滴地消失,在模糊的輪廓只留下那手印,或者那手印代表淡忘,代表忘懷。

第三百一十五日 優勢

上週報章談「小販」、說「邊緣化」,「邊緣化」?不是早在十多、廿年前已經「邊緣化」了嗎!經濟層面來說,沒有製造業,又不提倡研發,剩餘的所謂「金融業」也不過是「賭業」的另一形式,內地企業的「集資」場,還有什麼?。不少人以享有法治、廉政作為本地優勢,這當然適用於生活,但未必適用於企業及經濟層面,如果法治廉潔是一套遊戲規則,那自然有人可以適應另一種遊戲規則,只要察看一下70年代、80年代北上發展的廠商就清楚。法治、廉政並不是優點,是中立的。

第三百一十四日 抄書

「在一個以全面性互相依存市場為基礎的經濟中,一項法律措施之可能的、但超出原意的後果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出乎立法者的意料之外;原因很簡單,這些後果取決於具有私利的各方。正是具有私利的各方有能力將一個法律規範的本來含義歪曲到恰恰相反的地步。」
~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韋伯文選第二卷)~
作為管理人(立法者)是否應謹記此話!

第三百一十三日 懷念

懷念一代巨星
慺念一個演藝人的逝世
傷痛一場疫症
傷痛一群病患者的離去
忘不了三年前的愚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