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06

第三百七十二日 記事

星期日登山掃墓,不知爬了多少級樓梯,雙腳還在作痛,走路比平時慢了兩倍,缺乏運動之過。(鍛鍊身體﹖講過就算)

10.20.2006

第三百七十一日 講多一句

見歌德討論幼園學券這麼投入,也講兩句。
1.從司長去電台及在報章所作出的解釋,現時已有一套標準衡量幼園質素,要獲得資助就要接受規管,對幼園教育的生態,這是個不能忽略的因素。
2.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對幼園教育的期望,估計如下﹕
(1)銜接小學課程(這類期望的家長最多)
(2)視為托兒所
(3)參與群體生活(即是司長所說唱遊,課程反而是其次)
(4)提前獲得知識(即是司長所說串很長/深的生字那些(多為不達標私校),幾年前曾聽聞有幼園學高班已教乘數,且學位有限,向隅者眾。)
(5)名校效應,身份象徵
3.因有資助及評核標準,上面2.1、2.2及部份2.3會選擇資助幼園,而部份2.3、2.4及2.5則會選擇私校,因幼園不合標,故幼園必然兩極化,一是走貴族路線的私校,名校效應,其餘私校只能轉成非牟利幼園,主要客源(2.1、2.2及部份2.3)將消失。
4.因出生率問題,加上有評核標準及爭取政府最大資助,非牟利幼園的學費將慢慢趨向一致,純猜測學費會為資助金+往鄰區車資左右,而為迎合部份家長要求,收費的興趣班將大量開辦。
5.硬件如校舍、設備等可以有客觀標準,但對軟件(課程)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幼兒(二三歲)階段發展語言最發達,兩文三語要趁早學,又有報導稱六歲前也不要執筆寫字。幼園教育質素怎樣厘定/評定﹖

10.13.2006

第三百七十日 無題

本來不想講「施政報告」,尚餘不足一年任期(剩下八個月),加上「香港仔」醒目性格的特首,又會有甚麼遠景,又有何膽量走出框框,看不出施政報告有何理由要與財政預算案分開。今次這份「務實」報告,重點及有長遠影響的政策,當然落在以「學券」形式資助幼兒教育,資助學前教育是件好事,「派(合適的)糖」一定得到支持,可惜小妮子告別幼稚園多年,無緣享受﹔遺憾資助只適用於非牟利幼稚園,私立則無,加上資助又不須資產審查,感覺上既非提供免費學前教育,又不似學費補助,不知背後有什麼理念,(純粹猜想)或者是將幼稚園納入規管的一種手段,按過往經驗,這片樂土—幼稚園教育—很快就會失去其多樣性。

10.06.2006

第三百六十九日 無聊話

娛樂
本週(星期三晚播)的白宮群英,主題為辯論會,全集差不多時間(相信超過九成)只見三個演員(兩總統候選人及辯論會的主持人)在同一佈景(禮堂)前唸對白,不知本地兩間電視台有否勇氣採用如此拍攝手法。就算「大狀」能夠取得入場券(機會有多大﹖),加上「煲呔」答應出值辯論,又能否「表演」精采,吸引人觀看。
某日黃昏聽電台節目,談論有關廁所水養海鮮事宜,女主持追問官員,為何找不到証據控告魚檔,仿如已認定有人犯罪,似乎忘記了「無罪假定」。
《女王的教室》播出大結局,不用懷疑現實沒可能找到如此用心良苦的老師,現在還有老師會教做人的道理﹖戲劇或者只是反映人們的奢望,現代教育只著重知識的傳授,「如何做人」就留給父母負責,可惜那些父母一樣沒有受過此等教育。

名詞
估不到「積極不干預」的議題可以持續一個月這麼久,是否証明近日沒有其他重大議題,如果只著眼於經濟四大支柱(個人認為只餘金融一項),干預不干預又有什麼分別呢﹖
談論「積極不干預」,有人提到公屋/居屋興建計劃。由最初將公屋視為救濟福利,跟著以發展與基建為目的,到80-90年代財富累積及轉移,比較少聽到公屋政策為干預市場(可能我孤陋寡聞),回歸後,附加「權利與權力」,公屋就變身了。至於居屋,本來與私人物業並非同處一市場,居屋比私人樓少了一些權利,可惜被人為干預,那當然不容許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