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2006

第三百五十三日 純粹吹水

(1) 沒有看過商品及服務稅(GST)的詳細諮詢文件,沒時間(藉口);不相信在現時的政治環境可以通過開徵,也看不見政府對推行有多大決心,諮詢變為討論,最終即是「吹水」。
(2) 不明白為何在只餘一年的過渡政府會提出這樣絕大部份人反對/爭議的話題,無論結果如何,都會為現時與下一屆政府帶來管治影響及不可測的危機;有人說是為下一次諮詢開路,無論有否修改建議,下一次又會有下次的觀點與爭辯理由。
(3)一旦通過GST,普遍市民只會視為物價上升,以港人的精明及「格價」(精打細算)的傳統,總會有方法、渠道解決問題及適應,相信只有那些不計較及正直的人仕所受影響才會較大。
(4) 開徵GST後,估計會因而產生不同的新工種(不知諮詢文件有沒有提示),往返深圳的人流無可避免大幅增長,這又有藉口開徵口岸建設稅或離境稅(這名字政治不正確)。
(5) 除了專利及壟斷的企業,各行各業都會受到打擊,不相信可以將稅款(全數)轉嫁消費者,零售業更是雪上加霜。不知諮詢文件有否作出對內地經濟增長的評估?相信這是很多企業及生意人最想知道的。

響應財爺,自我的公民教育,從最基本說起:

為何要交稅/交稅來做什麼
1,公民責任,社會承擔—無可爭議的理由,個人對這些「大」字眼有點害怕。說到社會承擔,寧願政府宣傳留港消費,多於討論GST(政治不正確)。
2.社會基礎建設,包括教育。
3.福利、醫療開支(財富再分配)—有部份人仕並不贊同這種做法
4.供養官僚—培養政治人材,還是留給政黨罷。

GST是公平的稅收
不抗拒人人要交稅的說法。不知會否因馬路不是每一個人使用而不興建呢﹖始終認同能者多付的原則,因為「能者」享受公共政策帶來利益的機會較高。

GST是穩定的稅收
除了自給自足的人(世上有幾人﹖),沒人及社會不受經濟起落的影響,經濟差,消費(包括必須品)自然少,服務需求也少,稅收也隨之減少,尤其鄰近地區的物價相對地低,消費模式會因經濟而急劇轉變,就像金融風暴時,不是不消費,只是很多都轉往鄰近地區,還是不明白何來穩定稅收?


某日迷迷糊糊聽電台,引述學者說香港的整體支出與GDP的比率比其他地方(已發展國家﹖)—若減除國防開支—為高,意為政府「大駛」,不知是否屬實,又那部份開支超前呢﹖(題外話﹕香港沒有軍費支出,但一筆龐大而被凍結的資產(諸如X積金、外匯X備),威力比槍炮更厲害,某些人是這樣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