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006

第三百七十四日 深遠

常秘調職本來平常不過,根本無須表演得如此悲痛傷感,也沒必要招來評論及頌讚。教統局常秘終於(已經)調職。
本星期一亞視國際台播影的CSI:NY (II):魚腸劍,故事說一餐廳東主(誤)認為兒子被其劍魚供應商搶走了貴族學校的學位,因該供應商的兒子通過其推薦而入讀該貴族學校,而遷怒供應商,動了殺機,雖然劇集是杜撰,但也可反映一點現實,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何其著緊。如果改革必然導致傷亡,誰願意成為犧牲者,尤其是自身子女呢﹗
以縮班殺校來說,教師、校長必然反抗,那是「飯碗」問題,但學生與家長又為何不支持呢?或者就要問一問,在停辦小一至殺校期間,教統局有否寄過一封信給受影響的學生家長,說明原因、未來的安排、與及有何種支援﹖有否對這些學校給予支援來防止老師—尤其是有能力的老師—流失呢﹖我想這不是政策方向問題,應該歸類於執行罷。
日月報的社評(2006-11-1)稱前教統局常秘任內五大德政之一為:「(1)揚棄「填鴨」傳統——廢除學能測驗,否定過早或無益的操練,提倡愉快學習,「求學不是求分數」。」究竟現實是否如說般已揚棄「填鴨」呢﹖只要走到商場看一看補習社(不是會考10A那些)林立,問一問學子們參加多少興趣班及補習班,答案不是清楚了嗎,破而未立,不過是由學校的「填鴨」轉變為家庭的「白老鼠」。
看方向報余大狀一文(2006-11-4)有此語﹕「在母語教學下,似乎學生的中文水平也未有隨之而提升。」不知為何很多人會有如此錯覺,認為母語教學能提升中文水平,(1)我們說的不是書面語。(2)雖然教課書由英文轉為中文,若非死背硬記,還不是要翻譯與轉換成口語,考試作答時又轉回規範語,估計母語教學與提升中文水準的關係應不大,除非上課一律使用普通話,再加強寫作訓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