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法入讀大學,只能在路邊當電訊推銷員的中學畢業生,認識相對論對其有何幫助呢?
這是看了明報2008/03/28評論—侯傑泰﹕教學語言:小心解讀研究結果(可在這裡看全文)末段後腦海出現的問題,要改變父母對母語教育的態度一點不難,只要改變大學收生標準及大學的教學語言,僱主「請人」的準則,那頑固的父母將會義無反顧擁抱母語教育,教學政策的改變,並是甚麼科學研究或科學理論,也單是改變課本語言或老師的發聲頻度那麼簡單,一些改革支持者及推動者不理現實環境,又能徹底改革,最終只會害苦下一代,那比原地踏步還要糟糕。
順帶一提,據小妮子的老師稱,原先接受內地教育的插班學生,在中文及數學科一般較本地生佳,惟獨英語一科本地生才可競爭。
昨日(2008/4/2)明報評論—張炳良﹕不一刀切,不走回頭路——論教學語言政策一文出現「姑勿論是英語還是母語授課,都須確保學生有能力學,教師有能力教。」這一句。
先說教師方面,那是資源投放及擺平利益集團等方面的事情,即是決心問題,所以沒有教師能力的問題。至於「學生有能力學」,那就有點商榷。先舉一個例:時事評論習作須書寫五十字,每次無論有甚麼感想或評論都寫約四十字就「收筆」,於是,基於「學生有能力學」的說法,以後習作就只須寫四十字吧!
愉快學習,喔!沒壓力雖會用功,學生的水準只會每下愈況。中學生語文能力不佳,源於小學基礎打得不好,不夠穩固;未達標也可升班,那才是肇因,是制度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