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2009

第四百八十六日 真假難分

剛看完喬靖夫《殺禪》(第八卷)究竟涅槃 ,書裏講的雖是革命,恐怕政治選舉也適用,靠幾個人就甚麼都能改變?

政改諮詢文件一出,話題及風頭就被「五區總辭,變相公投」蓋過,於是,那邊廂為了操控,意圖扭曲普選定義,這邊廂為了抗爭,也來過非真公投,真是假亦真時真亦假,又何須害怕中港不融合!

以辭職來表示抗議及不滿,旁人無法異議,何解要求其他政黨須一致行動,雖說不論輸贏,實際還是看重勝負。至於變相公投,把補選說成公投,就更有商榷餘地,而且,議題還沒議訂,無法理解這麼多人(報章上)會贊同,終於有人登報反對,白鴿黨更不參與,要保原來議席,恐伯是奢望。每個選民投票給候選人都有種種想法及原因,有些基於候選人經濟取態,有些只為議會內有不同聲音,甚至只是在兩個爛蘋果選個沒有那麼爛的,甚難分辯個中原因,若加入「公投」成分,基于上述原因投票給泛民的選民都不應投票,甚至要投票給對手,否則,就不是「公投」了,除非「變相公投」的議題是個虛無飄渺的句語或普世價值,這樣又何須公投呢?

10.28.2009

第四百八十五日 吹水

沒有詳細看施政報告,政府倡導使用慳電燈泡,究竟是為了環保或是節能呢?環保是否等同節能?電燈佔家居用電比例不高,究竟可以節省多少用電及電費?慳電膽有何不足?以前家中差不多全部使用慳電燈泡,因慳電燈泡不能與光暗製同用,現也部份轉回使用舊式電燈膽。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篇關於無水銀電池的文章,印象中在這裡也曾提過,所謂環保措施,可能須消耗更多的能源及人力。
對於特首在細節未公佈情況下被指責利益輸送,又不是規定只可購買那品牌,批評來得過早了,恐怕將來只有孤兒且獨身無後才能當特首了(說笑),不過,弱勢政府日後可能會更迴避提出爭議性議題。當然要加電費來收回行政成本,那就更令人反感不滿了。

施政報告發表後,一個烽煙節目的來電,又引發樓價及房屋供應的討論,於是又有人建議重建居屋,政府又說研究「活化」居屋,不禁令人想起「八萬五」事件,居屋與私人樓宇本來是兩個不同市場,居屋不能像私樓可以再融資且限制轉售,原初須五至十年後才能出售,但因為「董伯」時代將居屋的轉售期大幅縮短,才會與私樓市場重疊,如果居屋回復原初(港英)時代的轉售期,相信重建居屋對樓市影響不大。且港人一說到房地產,究竟是解決居住問題,還是投資問題,連說者自己心裡也難以分辦,問題/民意實在難以捉摸。希望不要重蹈覆徹。

10.27.2009

第四百八十四日 小妮子初上中學

小妮子初上中學,學校舉辦了數次家長會,當然關於考試測驗的簡介會最多家長參加,因要加強溝通,每次均設有閒談時間,雖然沉默佔大多數,發言者不多,但當中還是有不少創意的想法:
(1)小學與中學為截然不同的階段,加上小妮子就讀那所為英中,有些學生適應期較長,於是有家長提議增設「過渡期」。
(2)有家長要求學校研究措施在學期前適應班增加同學間相互交往的氣氛。
現今父母溺愛子女,愈來愈發覺難以清晰劃分學校、學生及家長的責任和義務。

為了自主學習及體現資訊科技年代,小妮子很多時需要上網找資料才能完成功課,再加上網上學習,據聞稍後連數學科都須要網上學習,利用互聯網時間增多,且學校傾向在網上發佈訊息。開始體會某些人仕要求政府向綜援戶提供上網費用津貼。

10.23.2009

第四百八十三日 家事

很久沒更新這裏,心情在慢慢平復。老媽於八月初突然離世,實出意料之外,雖然因兩次暈眩入院,最後住進了療養院作詳細檢查,但主診醫生卻沒法找到原因和特別之處,看她行動自如,吃睡正常,我們還以為她很快就可以出院,可是卻在毫無先兆下睡夢中走了,唯一安慰是相信她沒甚痛苦,有時想來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對於一個患有老人癡呆症的人,那可能是個解脫。
小妮子上了中學,功課開始繁忙,因強調溝通及家校合作,在不到三個月內,參加了數次家長會,下次說一說學校及家長會所見所聞。

8.22.2009

第四百八十二日 驗毒計劃

詢問小妮子是否贊同校園「自願」驗毒計劃,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尷尬,質疑為何自己會被挑選,於是笑言政府應以六合彩號碼作為抽樣學號,就一定公平公正。在甚麼細節也不消楚,如果小妮子在大埔區讀書,當然不會參加啦!政府推出校園「自願」驗毒計劃,以圖阻嚇青少年吸食毒品,姑勿論是否真的是自願,有跟進那算自願,只是抽驗,就已減低阻嚇能力,一定抽中吸毒學生?最終結果當然是沒驗出隱君子,校園是潔淨的,不知這是否特首推此計劃的目的(陰謀論)。要達到阻嚇作用,一定要強制性及全面性,即所有學生也須驗毒。可惜政府畏難就易,又未能深思熟慮,只認為家長及學生簽署同意書就足夠,那些諸如:何人能得知驗毒結果、私隱、公眾知情權-家長、尤其媒體報導,最近還加上人肉搜索、警方介入程度、轉介戒毒機構、同學干擾驗毒等法律責任及刑罰,都必須立法清楚厘定,否則,日後必定出現爭議及訴訟,最終又是學生們受苦。

8.13.2009

第四百八十一日 幾多罪惡假.....

自小妮子中學派位,有點忙,加上家裡出了點事,流連在Facebook玩遊戲,以作療傷,很久沒更新及看Blog,近日經常閱覽那兩個Blog都封了,其中一個見怪不怪,另一個就不尋常。可惜!
看過事件的來龍去脈,不無感慨,當一些人大義凜然公開抨擊某些行動會做成「寒蟬效應」,自身卻做出相同的事情,要令人噤聲,豈不諷刺!!純感覺:想不說香港愈來愈似內地都不能。
從來都相信讀者有智慧對任何文章自行分析及產生自身想法見解,信任的是讀者,而非作者本人,而支持民主程序的人仕應更能體會,唉!!可惜!!

7.02.2009

第四百八十日 隨想

最近以過客名義在Facebook開了戶口,收到網友一個支持正生遷入梅窩的群組的加入邀請,於是,對於期望只作壁上觀,間中無病呻吟的局外人,多點留意事件,當然所謂留意只是傳媒、專欄談到有關問題時多看一眼。

(一)任何政策都必然產生受益者及受損者,而兩者影嚮並不是短期,而長遠的壞影嚮對受損者損害更大。正如正生遷入梅窩,並不只是教育問題,(看6/30人言報某專欄稱事件為教育問題(大意,正確字眼忘記了),不知是否也是官方的想法,如是,或者這就是回歸十二年管治出現問題的原因),直接影嚮當地社區發展,若那所棄置中學能改建為渡假屋、酒店或國際學校等,又或正生搬入,人流、道路、商機、地(樓)價、社區設施等均受影嚮,甚至船費都有機會下調,雖然本地喜歡以加價來疏導交通人流,所以,不能單方面以感性及道德層面來衡量事件。

(二)正生事件的發展過程都只從傳媒得來,對三方—正生、梅窩居民及政府—都出現先入為主的情緒,據聞正生07年提出遷入申情,為何事件現在才「走上舞台」,期間居民組識、區議會、鄉議局、政府及正生書院究竟做了甚麼,背後利益關係又如何?

(三)在那個群組討論區有人出文,以梅窩入讀中學人數不足及大部份中學生都在港島區就讀來駁斥梅窩居民抗爭的藉口(理由)—需要本區中學,雙方都落進「就近入學」的陷阱,似乎此一教育制度已深入民心,學校只有好壞,沒有遠近,所以,梅窩本區適齡入學人數沒有任何意義,問題是那間被用作藉口的「本區中學」是何質素。

6.22.2009

第四百七十九日 撫心自問

在談論「正生遷址事件」,首先要撫心自問是否贊同「正生」設在自己家居附近?
因早前反對家居附近興建骨灰龕,「不要在我後園」,所以,理解梅窩居民的舉措,甚至無法對梅窩居民作出批評,雖然手段愈來愈像內地,唯一爭議是抗爭的理由:需要本區中學,那就顯得虛偽及天真。遷校事件被推至道德層面,感覺有點奇怪,特首的言論就更顯得古怪,明顯這事屬於管冶問題,現任弱勢政府除了依靠輿論,還剩餘甚麼?從來都不認為公開諮詢可以平息怨氣/惱氣,「諮詢」通常為利益交換及利益妥協的代名詞,「利益」可以是建設性,當然也可以是懲罰性。倒希望事件可以儘快解決。

6.17.2009

第四百七十八日 停課

因新型豬流感關係,學校停課,小妮子無意中多了兩週假期,這幾天終日無所事事,無須考甚麼評估試則是唯一值得高興的事,從來都反對那些目標不明的公開考試。03年小妮子幼稚園畢業,那年因「沙示」停課,畢業典禮草草了事,估不到今年小學畢業,歷史重演。對於是次停課,各人都有不同看法,相信影響最大則為沒請家傭的雙職父母,小學及幼稚園學童年齡較幼,自制力較弱,病毒相互傳染的機會較高,停課可以理解,至於中學生,(據稱政府正考慮中學應否停課),應有一定自制力,防護意識也應較強,如果不足就應加強培訓啦。病毒殺傷力比預期弱,個人認為高小已無須停課。

6.04.2009

第四百七十七日 六四廾週年

六四二十週年,當年遊行也不參加,當然也不會去燭光悼念晚會。最近,各種言論分呈以圖淡化/扭曲事件,但毫無疑問當年當權者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這是無庸置疑的。始終對能否改變當權者對「六四」的評價,並不樂觀。對於身歷其境的我這一代人,事件的意義和影嚮,可以說永難磨滅,但對於時下年青人,可能有所不同,只是向其交待「真相」,恐怕下一代只會以歷史事件看待,就如唐太宗弒兄殺弟一樣只是歷史書本上幾句文字。其實事件對香港人的影嚮延續至今。

5.22.2009

第四百七十六日 真有通識?續

因才子考通識試卷「肥佬」,考試及評核局急急出來解釋通識科評分標準,按方向報所說「由近三百名閱卷員開會尋求評分共識」,不知那共識是如何可以達到?少數服從多數?那是否推翻「言之成理」就可以及格的準則呢?當然「成理」又可以有不同解讀啊。如果曾上「畸寶」網站看過「評卷指引」,那就會明白,達到共識不難,正如那條能源問題,「指引」一早就規範只能說能源方面,如再生能源、地理資源等,而不能談其他如才子,或引用「路徑依賴理論(Path Dependence)」來分析,似乎在考地理及時事多於考通識,不過,說老實話,到現在都不知通識是甚麼。新聞稿最後引述通識教育教師聯會會長張銳輝的話:「即使考生選答屬少數人士選擇的答案,只要同時回應大眾主流看法,亦可以取得較高的評分」,如此說還會有考生選答「屬少數人士選擇的答案」嗎,所謂「大眾主流看法」是如何厘定?莫非每題都做民意調查?而根據通識培訓批判思維之說,考生選答「大眾主流看法」是否也須回應「非主流看法」呢?愈說愈不知通識科究竟評估考生甚麼!

東方日報 2009-05-22
通識無答案評卷過四關
被考生譏為「吹水科」的中學文憑考試必修科通識教育,無論考生及老師均對答題技巧及評分準則滿腦疑團。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罕有地設置包括採用由兩名閱卷員分別評分的「雙評方式」,若評分差異大則用「三評」、「四評」多重關卡,務求盡量達到一致性評分。該局亦於通識試後翌日抽出數百份考生答題作樣本,由近三百名閱卷員開會尋求評分共識。雖然推出大量措施意圖確保評分公平,但考評局最終亦承認,「專業判斷都是主觀的」。
考評局總經理(評核發展)李王鍏表示,中學文憑考試通識教育科於二○一二年舉行,試題不設標準答案,故考評局特別在網上評卷中引入中途監控程序,包括設分題評閱答卷、雙評方式、同步監察閱卷員表現等,以確保評卷質素。
閱卷偏差大或停用
雙評方式評卷即每名考生每題的答案,須由兩名不同的閱卷員評分,若兩個評分有較大差異,便會安排由第三名評分員做「三評」,若評分結果仍然有很大差異,局方再會引入「四評」,即將答題交由試卷主席最後評分。
李王鍏稱以往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答題需引入「三評」,少於百分之一做「四評」。如發現有個別閱卷員評分出現極大偏差,將面臨降級,甚至停止再被錄用。
中學文憑考試通識科將需要二百至三百名閱卷員,各人於通識考試完畢翌日,從各區抽出合共數百份考生的答題作樣本,再由全體閱卷員召開閱卷員會議,討論考生不同答題表現評分準則,直至達成專業共識,閱卷員再根據有關共識評卷。
考評局高級經理(評核發展)盧家耀表示,閱卷員評分時,會考慮考生答題是否了解及掌握問題的要求,在提出概念後,更需列舉論證支持。
雖然考評局已計劃引入連串方法以控制評卷的一致性,但李王鍏承認:「專業判斷都是主觀的,你睇奧運跳水、花式溜冰、體操等都係專業評判做判斷,一定專業得來有主觀成分,議題唔係非黑即白,令學生缺乏思考」。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會長張銳輝認為,考評局罕有地就通識科設定多重機制,盡量確保評卷標準的一致性,但閱卷員評卷時的主觀性實難以消除。
回應主流意見可高分
他認為,此類政治色彩題目如果考生能提出論證,以及列舉恰當例子支持自己的答案,並就兩個選擇作正反辯論,即使考生選答屬少數人士選擇的答案,只要同時回應大眾主流看法,亦可以取得較高的評分。

5.21.2009

第四百七十五日 真有通識?

才子試做通識科樣本試題,被評不合格,那當然合乎常理,因為才子不是考生,可以暢所欲言,評分員說才子答其中一題揣摩上意,其實又有誰不揣摩上意,考生會、老師會、評分員都會,以能源那題為例,如果是考生,答的必是環保大趨勢,地球生態,人定勝天等,相信評分員沒期望有考生如才子以政治角度來看。
因小妮子升中選校關係,收到大量區內中學印制的宣傳單張,單張除宣傳自身公開試及課外活動比賽成績外,很多都提及為三三四新學制的準備,談到通識教育必然提及培訓高階思維、批判思維、多角度思考,(其實不明白甚麼是「高階」,甚麼是「低階」),但說到最後,甚麼思考也敵不過「考試取分」思維,於是不失分的「標準答案」也將隨之出現,尤其成績分數再不單是學生個人榮辱,還直接牽涉學校存亡,那就更沒可能建立甚麼價值觀、邏輯及獨立思考了,現實與理想(象牙塔)是有分別。當然教學時老師會有點空間可作同解說及嘗試,但最終看重的還是分數。香港教育有個兩難的死結,不計分不重視,計分又只重分數,不重知識。

5.16.2009

第四百七十四日 記

寫於個多星期前:
終於將小妮子升中選校表填妥。對本地教育制度已經到了見怪不怪的地步,對於我這等凡夫俗子,根本無法理解背後的理念。小妮子的成績組別,就讀小學及區內中學都知道(當然無法得知是否真確及証實),但作出選擇決定的家長卻沒有直接被告知,在事事講求透明度的今天,實在異數,在古代,知識掌握在祭司手中,或者某些資訊從來都是秘密。
終於老媽也進入老人院了。對於甚麼都忘記的人要適應新生活,頗擔憂。不過,那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

4.22.2009

第四百七十三日 借題發揮

看報章新聞,如果將一二段合起來閱讀,頗有趣。如近期被批評用名片代薪金証明的副局長事件,與副局長認知度偏低新聞一齊來看,就可相互印証,假設副局長為人熟悉,望一望僱主欄就應知是管理團隊之一,根本連名片也不用附上。如這事件的評論與後來入境處捉「內鬼」的相關評論一齊來看,就看到「雙重標準」了。
事件發生並不是單向的,為甚麼被評為最官僚的公務員要運用「酌情權」呢?只是討好權貴那麼簡單?還是害怕被投訴呢?又或是劉華廣告說的所謂服務態度呢?
「貪便宜」從來都是香港人的特長,有時只要連續不斷、努力不懈地投訴,最終也會獲得特別優待,不知這是否也可視為特權呢?最近聽老伴說起某事有感而發。

4.16.2009

第四百七十二日 無聊記

受難節早上和小妮子到南丫島行山,在狹長的山路小徑擠滿了人,迎面很多父母帶著二三歲的孩童且推著嬰兒車,真的代其感到辛苦。在路上看見有人騎單車,上幾次都沒此印象,不禁要問人多路窄尤其是假期滿是遊人情況下是否合適?個人覺得頗危險。「道聽」都是那書推介這食肆,那店鋪是網上熱點,於是「長龍」處處,不得不讚廣告的威力。最怕輪侯的我當然沒有「幫襯」,最終還是回到港島才吃午飯。

4.13.2009

第四百七十一日 無題

社民三子在議事廳使用粗俗用語,以定義、草根及偽善來辯解掩飾,不過,在甚麼場合說甚麼話、不說甚麼話,似乎只能與自身修養發生關係,正如在葬禮上不會大呼小叫,更不要說講粗話,雖然議事廳不比莊嚴聖地,但立法議事總應該(起碼看起來)是件嚴肅的事,當然也不認為他們影嚮力能大得教壞小孩子。以使用粗俗用語來作為衝擊建制的手法,看來又幾雞毛蒜皮,但糾纏不休,除了顯得有點黔驢技窮外,似乎更突顯無論何人進入議會都無法改變甚麼。
看很多評論都以政冶體制的缺失來為三子開脫、說成情有可原,但政治架構方面高官們根本無能為力,而且忽略了特區政府威信愈低,渴望中央干預及支持的期望則愈高(無論是高官或普通市民)。不久前電視大台重播「星球大戰」電影系列,其中一幕:議會在熱列掌聲下因戰爭將民主拱手相讓予黑帝,總在想不知恐懼是否也有相同力量呢?

4.05.2009

第四百七十日 澳門一天遊

昨日與老伴、小妮子及親友共五人去了澳門,已經八、九年沒踏足那裡,澳門變化很大,回想上一次往澳門,小妮子才是三、四歲大。因為是清明節假期關係,很多孝子經澳門回鄉拜山,下船輪候約二十分鐘才進入澳境,且澳門市面許多商鋪食店都休息,維持營業的食肆大部份都收取加二服務費,那些網上推介及名家宣傳的地方及熱點,都充塞著慕名者。交通明顯方便了,等客的的士也不少,不過,都是四座位的士,很幸運才能找來一輛五人的。
下船離開港澳碼頭,步行到隔鄰的漁人碼頭,可能時間尚早,遊人不算多,那些須付費的項目,就更門堪羅雀,流連接近一小時,就前往旅遊塔。觀光塔提供多種收費選擇,只到觀景樓層看看四周風貌則收取每人八十五元,十二歲以下好像便宜些,觀光主層(58/F)唯一特別乃是那幾塊玻璃地板,可以直望至地面,雖然明知安全,但站在玻璃地板上從二百多米高處下望,雙腳還是不自主地軟下來,只要不向下直望,那感覺就消失不見,這種不自主的感覺真的有趣,似乎入場費的價值儘在此。頂層(61/F)乃空中漫步、「笨豬跳」等等冒險活動的場所。整體來說,個人認為旅遊塔的收費頗貴。
午飯後到媽閣廟,那裡掛著許多寫上心願祝福的許願球,從文字看來很多是外籍人仕,可能都是遊客。廟前空地有輛雪糕車,吸引我的不是名家蔡瀾的推介,而是貼在車前那句話:「冬天吃雪糕,溫暖在心頭」(大意),那真是「識食」,懂得在冬天吃雪糕,已初步進入雪糕的殿堂。雪糕車頗多遊客光顧,在此特別感謝那雪糕伯伯幫我們合照,那也是一種緣份。
下午茶時份,在氹仔賣豬扒飽的馳名食店附近,碰著的都人手一個,排隊輪候是免不了,在葡京賭場附近賣葡撻的餐廳,也現人龍。我們沒有吃豬扒飽,只品嚐了葡撻,還燙熱了我的嘴。
晚飯後,路經「手信街」,原沒打算購買,因香港也有分店,但抵受不了現場氣氛,還是買了少許。因小妮子沒到過「大三巴」,於是緩步前往,在夜裡看,又是不同景象。沒提賭博,因小妮子所以沒進睹場。

4.02.2009

第四百六十九日 天朗氣清

三月轉眼已過,但對於小妮子來說,卻是漫長的考試月,兩次升中面試及校內呈分試,全在這月舉行,尤以那兩次升中面試,形式與內容均一無所知,試前的準備操練,給予小妮子頗大壓力,(只有那些活在象牙塔的教育官員、校長與學者等才會認為面試會減少操練,好處當然為補習社帶來不少商機),反而,作為父親的我,對小妮子能否獲得學校取錄,並不存任何厚望,不竟四百多人只收取不足六十名學生。

2.18.2009

第四百六十八日 好久不見

超過一個月沒寫。

忙於看書:失眠上帝獨白,溫瑞安很久很久前停了出版的《白刃的飛沫》《勇將、笑將》、破陣(上),一口氣看完黃易的封神記。

某天聽某網台節目,一自由主義者談論禁煙條例,強調吸煙者的權利,卻忘記尊重其他人包括非吸煙者及吸煙者不吸二手煙的自由。於是,抄一段書:
"難怪有那麼多人不相信我。還有那麼多人雖然相信我,但說不清自己信奉的到底是什麼。"~失眠上帝獨白~

不如說說時事
一間負債頗重,大股東無心戀戰,股價不振的上市公司,理應缺乏投資價值,持有股票的小股民本應棄船逃生,不過世事卻非如此。大股東私有化公司,小股民對「出價」有異議,反對私有化,利用傳媒角力,本來沒些特別,只是不知為何政黨及電台評論員也淌這一渾水?

不清楚"家暴條例"規範的是什麼,只知這邊像講"同性戀婚姻",那邊說的是"宗教霸權",究竟與條例有何關係,就像早兩日大霧天般曚曚曨曨,最後會否令人感覺為鬧劇一場?

記下了日月報關於教學語言微調的某些評論,有機會談一下。

下面為日月報一篇訪問:
看了黑字,嚴挌來說,田二少還是認為英語教學比母語教學好。
成績差就等於英文差?
他似乎不知道某些「中中」為了追求進步,學生某部份題目(忘記是考試或家課)須英文作答。


田北辰:撤上落車 爭掛英中招牌推動力消失 2009年2月6日

【明報專訊】教學語言微調打破中文中學及英文中學的劃分,曾是教學語言政策「大旗手」的田北辰預計,微調一旦落實取消中中、英中上落車機制,中學爭掛英中招牌的推動力隨之消失,將維持現時「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大鑊飯」教育。他炮轟教育局長孫明揚的微調方案,會令中學胡亂採用英語教學,拖累成績較弱的學生難以翻身。

恐置成績弱學生於不顧
教統會前檢討中一派位機制及中學教學語言工作小組主席田北辰接受專訪時表示,微調方案最令人不滿之處是容許中學不論條件,同樣可於部分科目採用英文教學,「令到Bottom 10(全港成績最弱的10%學生)都可用英文學」,這是置成績弱的學生於不顧(1)。他預料,學校為求收生定「必鬥開彈性班、鬥多英文任教科目」,教育界生態從此會被嚴重扭曲。

田北辰解釋,當年小組提出上落車機制對教育界莫大好處是推動力,令中中積極爭取成為英中,「英中招牌」等同一項獎勵。學校若失去追求進步的動力(2),勢必維持現時「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情況。

微調將維持「大鑊飯」教育
對於中中英中分流產生標籤問題,田北辰則不以為然,認為家長偏愛英中的心態,可加以利用推動學校進步。他說:「個個都說上落車機制會導致社會震盪,但震盪究竟有什麼問題呢?這個世界自古就是有人有錢,有人窮,有學校多人報讀,有學校少人報讀,最重要是『英中』不是天賦給你,是你自己爭取回來……我要激勵每間中中可以做英中」。

他表示,現時300幾間中中終日埋怨遭負面標籤,他們應想想美國總統奧巴馬如何出身貧窮家庭,最終成為美國總統。他特別指出,原本應落車的英中不應怨天尤人:「他們應該看(前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辭職後,如何翻身!」

明報記者 姚國雄

1.09.2009

第四百六十七日 期望

從沒對回歸後特區的教育政策有所期望,只是沒想到教局局長會如此率直:「我唔係搞教育」,明顯他是搞政治啊!所以甚麼因材施教、學校自決、標籤效應、老師/學生英語能力差等等說辭,都是政治考慮的藉口。無論教育政策如何改動,總希望那些搞教育的人仕都可以緊記以下兩點:
(一)應該留給孩子一個平等機會,可惜,在中學分教學語言,直接剝奪較遲成熟學生的機會。
(二)應該留給孩子一個愉快童年,至少可以快快樂樂地渡過初小吧,現時中學收生派位方法,會因入讀那所小學而影嚮派位結果,於是無數家長由幼稚園就開始籌謀,另也把小孩子迫成補習班、興趣班常客。
沒有說「微調」方案?因為無論怎樣改動,如無法改變大學入學及僱主聘用條件,除添煩添亂外,一切沒變。

1.08.2009

第四百六十六日 09第一篇

「劇變」的2008年已經過去,這年寫得很少,希望2009年可以多寫一點,不過,貼上來的難免又是一大堆亂哄哄的批評及胡思亂想,可惜,這不竟都是潮流熱點。
差不多所有人尤其是傳媒都站在道德高地批評「明愛醫院」事件,要求急症室人員到醫院門外施救,但傳媒從沒報導當時急症室有多少名醫生當值,有多少宗嚴重急症在搶救中,連僅有的基本資料也缺乏,又如何判斷對錯。最令人匪異所思是建議員工代打999熱線,莫非醫院僱員會獲得優先對待;從傳媒到醫院報告以至普遍市民都認為那基層女員工泠漠,沒有常識,但電台中間人說傳聞那基層女員工也曾熱血,可惜卻被要求按指引辦理,如是則不應批評了,甚至值得同情。
而何謂常識呢?
最近聽了幾個升中簡介會,會中都提及新高中學制,學生除學科外,還須要甚麼其他學習經歷包括社會服務,想是當義工、關懷社區及老人等,本來培訓青年人有愛心是件好事,但一旦牽涉分數及履歷,就會失去意義,變得功利先行,正如大部份小學生學樂器一樣,只為了考獲證書,過後就放著不管,又如當賣旗義工、風記等,目的只為在履歷添上一筆,升學競爭較有優勢而矣,據道聽塗說(當然不可當真)有些人仕要求機構出感謝狀才幫手義務工作。如此潛移默化下,常識將來會如何演繹呢?!
母語教學微調在即(其實最快要明年九月才實施),看日月報評論,提到「標籤」效應,「標籤」在於差異,根本沒法消除,從來都贊成全面以英語授課,全面回歸英中,當然政冶不正確。「標籤」也在於資訊不透明,為甚麼一般家長追捧英中/名校?因為除特權人仕(教育當局、校長)外,根本無人得知各學校會孝成績高低、入大學人數、犯罪資料(校風)、退學人數等等.....,家長選校根本無任何實際數據參考,自然崇尚名校。無論反對及贊成「微調」說的都不著邊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