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08

第四百六十五日 陰謀論

評論「包機」事件,所有人都預設港府可以自行派機去泰國,但某晚(如無記錯應為港府宣佈會包機當晚)電視台新聞報導稱:政務司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與中國駐泰國領使有頻煩接觸,明顯「包機」並不只是港府自家事,頗懷疑港府有否能力自行「包機」,就算不須外交部同意,也必須知會外交部;那就不是一個局長可解決,甚至要比特首更高層次,所以頗同情保安局長。以公務員少做少錯的官僚心態再加上牽涉京官,恐怕連派包機的想法也可能沒作考慮(當然是陰謀論),不過又豈只公務員,很多人也有不要煩「亞爺」的心態。從「唔嫁又嫁」轉軚之快,到高官稱集體決定,是否在類似事件上存在不成文的機制?當政黨批評政府無人駕駛時,有否想過自身經常強調的是制度而非人治呢?至於身為行會成員的第一大黨尊貴出來「抽水」只不過是個小插曲。從傳媒及市民對此事的反應,依賴政府的心態表露無遺,愈來愈多人傾向甚麼事都由政府出手解決。

11.15.2008

第四百六十四日 無心機寫

立法局通過引用特權法調查「迷債」,寶劍已出鞘,何況是柄尚方寶劍,還有何妥協迴轉機會,恐伯免不了訴訟解決,樂觀來看,希望銀行為了應付調查減慢裁員速度。真的奇怪竟有議員會建議傳召前線職員,究竟要調查的是甚麼?有沒有考慮被傳召的前線職員須面對何種風險。
銀行終於減息,以拆息高企為理由拒絕減息,殊不合理,本地大銀行都是資金拆出者,無須拆入資金來放貸,除個別銀行,減借款息同時存款息率也跟隨向下調。有建議銀行應做回傳統業務,恐怕按揭息率也有機會隨著回復舊觀,即不再是優惠利率減若干,而是加若干,樓市???有種說法歸咎取消利率協議,銀行為保盈利,轉型「零售」,賺錢就一定,至於取消利率協議,倒不如說存戶改變,傾向短期存款,做成銀行存貸比例波動,加上風險考慮,自然少做借貸,多賣( _ )債。

10.29.2008

第四百六十三日 給小妮子的話 · 八

很久沒寫,但今年的施政報告卻不可不記,政府終於頂不住壓力,準備為最低工資立法,由於工資水平未釐定,影嚮無法估計,希望如「生果金」事件來記反高潮(難以理解在金融海嘯暴發時,會推出資產審查如此爭議的議題,要嗎隻字不提,要嗎爽爽快快吧!),工資水平不會低過現在呀!中學讀理科,相信守恆定律,薪金與職、權及責掛勾,希望將來賣飽的兼職工不須像銀行的前線姐姐哥哥們要揹指標。
最近看過前高官出的書《平心直說一名香港特區政府局長為官十二年的反思》,就更體會何謂好心做壞事,話說那前高官因老師英語不佳,為學生著想能識多一點,推行母語教學(當然有機會為辯詞),長出來的果實恐怕非那高官可想象,絕大部份家長視中中為次選(其實想說歧視中中)。儘管出發點如何美好,落實措施所得效果有可能無法預料,甚至悉得其反。
任何制度都有優點與缺點,主要還是看人如何運用,在乎人是否知足。資本主義貪婪金錢,社會主義貪婪權力,而權力並不單來自上層,也可以來自下層。

10.10.2008

第四百六十二日 講兩句

在新聞片看著那些《迷債》苦主遊行,不禁要問除了引起公眾關注外,實際成效有幾多?政黨們提議/堅持法律訴訟外,似乎束手無策;按公佈有多少投訴能立案?且訴訟曠日持久,勝負難料,個人認為那應是最後一著。某些人仕只想官員引咎辭職,就算如此,苦主能否取回本錢,還是未知之數。第一大黨提議用公帑「包底」,一遇反彈就縮沙,唉!不知在構想時持何理念?有否考慮先例,不是隨口說的罷?如果認為這次事件己經上升至影響到市民對銀行的信心及恩恤那些年老的苦主,為何不參考87年股災後,收取特別徵費的辦法,提出建議那位人仕似乎沒有翻查歷史,如無記錯,那次因投資者投資期指失誤而須後來股票投資者「包底」。

9.26.2008

第四百六十一日 無奈

銀行推銷手法備受非議,而多年來推動投資者教育,努力似乎白費,迷你債券事件正趨向由推銷員來承擔責任。
不是說政府甚麼都不管不理,很多制度最後只用來監管銀行員工,並非監管銀行本身,也套用這一句,銀行有錢唔賺?要推銷產品的只是前線人員,死的也是前線人員罷!
看哥德談監管投資產品,比較同意設冷靜期建議,雖然在迷你債券事件用不上,而且很復雜。至於特定風險披露合約建議,先說:
某銀行的開戶文件(普通儲蓄戶口)擘頭第一句就是請諮詢你的法律代表,才簽署文件(大意),但有幾多人會如實去做,又有幾多人會看開戶書,所謂特定風險披露合約,最後又是形式主義。
港燦說去銀行要帶錄音筆,如果規定要錄音,這情況會否出現?
曾經(十多年前)有銀行的代表律師建議銀行要求職員不要解釋合約,當客戶詢問時,必須聲名跟著的對話是以私人朋友身份而非銀行職員作解說,即是說你來借款十萬,要簽借據,職員會給你文件簽名,只會說這是借據,不會說內容連借款數目也不會說,如果出問題,那職員最壞的情況(極端來說)是會被銀行追討損失(即是無講聲名)。當然推銷投資產品用上上述方法比較難,不過,就算要讀甚麼警介字句,也敵不住「耳語」的威力。
最後只想說「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
在迷你債券事件上,發覺大部份人都以過往印象來看改變中的現在,就以超市為例,凸手還以為超市做的是零售生意,所以才會問不是貨物集中會較便宜,超市在搶佔市場後,已轉營為租務及管理生意,著眼的是上架費及現金流。而銀行,傳統銀行在約十多年前已慢慢轉為「零售」銀行,即是以賣產品為主,保險、孖展、股票買賣、強積金,基金,那些銀行姐姐哥哥所做的與推銷員沒分別。又記起這一篇 發洩

9.09.2008

第四百六十日 尊貴選舉

立會選舉氣氛淡薄,選舉當日,上屆汽車的拉票廣播聲及助選團的叫喊聲都消失無終,中午前往投票站,途中只遇上第一大黨的兩位上年紀助選員半休閒地舉著小號碼牌及白鴿黨的一位派傳單員,而且也不見建制派打來溫馨提示去投票,不知是某方希望低調處理或可能已預估有足夠票數。如果是略盡公民責任,真的沒甚麼動力去投票選議員,無論是建制派或泛民,都不可能執政,又沒法改變議事堂的議席比例,相互都擁有一定鐵票,就算變更也只是二三席之數,於是在舞台上大家都按劇本表演如儀,毫無特破新意;而某網上電台在選舉前吹噓本區(新界東)某當選議員的政績,竟然不是在議會內游說、妥協(利益交換)以使法案不獲通過/通過,而是向法庭申請司法覆核,那議員還有甚麼用處,那和任何一個一貧如洗的小市民或富甲一方的富豪(兩類人都可負擔訴訟失敗的費用及後果),有甚麼分別?投票率回歸二千年那屆般低,自然可以想像,當然某議員(今屆加多一個)入局,確賞提供及提高議會的娛樂性,估計也僅此而矣。
今屆立會選舉大局塵埃落定,豉油直選全軍盡墨,顯彰某方操生殺大權的能力,不協調過票就落馬,經此一役,相信「受祝福」人仕更會知所進退。純個人觀感,有說港島區建制派配票失敗,深感懷疑?
選舉前的「民調風波」,泛民建議封咀不回應,有人更提倡亂說、教人說謊,禁要問如果不相信選民是按其本身意願投票,還可以相信民主選舉嗎?所謂配票乃是宣傳拉票,只要是不記名投票且投票人自願參與,就沒甚麼好質疑,且以建制派的組織能力及財力,根本無須做票站調查也可預計其自身得票率,電話是偉大發明呀。如果說要公平及增加透明度,建議每小時公佈票站調查,且更能改善選舉氣氛。

9.02.2008

第四百五十九日 談奧運

奧運完結,連金牌運動員來港作政治秀也曲終人散,在記憶尚未消退時,趕快寫一下:

開幕
首先要表明我並沒有看完整個開幕式,只看了古代四大發明那部份,且還按著電視機遙控轉台轉過不停,所以可能錯過很多精釆演出,表演項目說得精奇宏大、萬眾一心,可惜未能超出預期,人多勢眾乃是中國的強項,故此也沒看那代(假)唱部份,本來為了演出的完美,尤其在這麼大的地方、這麼重要的場合,預先錄音毫稀奇,幕後代唱也並非不可思議,不過,還是應補回代唱人之「聲譽」,如歌星演唱會的伴唱一樣。

電視旁白
電視機正直播中巴排球戰,收看的當然慣性的大台,可惜除了「好波、中國好波﹒﹒﹒」及「打得好」,就甚麼都聽不到,最終迫不得以轉台,似乎電視台負責人都忘了「麗音」這功能,可否使用其中一條聲軌甚麼旁白都播,只播出現場的實況呢?在旁白方面,細台比大台表現好,故在出現兩台「聯播」,都會選擇收看細台,印象中曾經出現三台,敢確實有否四台「聯播」情況,對於沒有高清(我家在奧運閉幕前一天才能在有線系統接收訊號),就缺少了選擇,那些對體育運動興趣不大的電視觀眾,這段時間可供選擇的電視節日就差不多等於沒有了。

驚訝
對於跨欄王因傷退出比賽,事前沒半點風聲,確實感到有點錯愕,從此事可知內地運動員背負的擔子不足為外人道,最後跨欄王還要在公開信中向公眾道歉,倒希望是公關手段,個人健康總比甚麼金牌、國人希望來得重要。

8.28.2008

第四百五十八日 含羞草(mimosa pudica)

很久很久沒有遇上含羞草,少年時在山邊路旁偶然也找到,一旦發現就玩個不亦樂乎,可惜隨著時日消失了,相信廾歲以下的小朋友很多也沒見過,小妮子還是首次聽聞/接觸這種玩意(植物),本來只打算貼在過客的幻象集那邊,但實在久違了,於是兩邊貼。


攝於濕地公園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AB%E7%BE%9E%E8%8D%89&variant=zh-tw

8.18.2008

第四百五十七日 與小妮子的暑期活動

很久沒寫,這段無言的日子確實有些話想說,但多是罵人說話,不竟負面的感覺來得比較深刻,還是認為遲一點說較好,拖拉下就出現超過一個月沒有更新這裡。

小妮子放暑期,一起去了東涌看魔島傳奇(Nim's Island)(現已落畫),說來已是上個月的事,很久很久沒有到電影院看戲,現時門票分為學生、小童及成人三種也太清楚。劇情不細述(網上有的是),這套給小朋友看的戲,大朋友坐著看也感覺悶,有點驚喜,不錯的電影。

與小妮子去了書展,今年書展出售的書,平時也可買得到,為何要去呢?當然行書展,觀察與會者(即女仔)比尋書更為主要,書展已沒甚麼可記。

原計劃上郵輪(處女星號)住兩天卻遇著八號風球,雖最後可成行,但在碼頭擾攘混亂,確實有點不快,或者下一二篇會寫一寫。那夜船遲開,風雨交加,風浪也頗大,到了廈門反而風平浪靜。乘郵輪吃方面一定足夠,一日五六餐吃過完,到中菜廳吃套餐還可以免費添菜,回來不敢上磅。

7.10.2008

第四百五十六日 看書報

很久沒寫了。


直到現在才能在圖書館借閱那本四代香港人,書的頁數不多,用了不足兩小時快速地看了一次,腦子閃出句老話「富過三」。書中似乎對「戰後嬰兒潮」(第二代人)的行事作風有所滿,但那是否(第二代人)對「富過三」的恐懼反應?(第二代人)乃是守業者,有點成績(利益)要保持(護),而對(第四代人)的苛刻,恐怕也是出於上述心態,因為(第四代人)正正就是有機會成為敗家兒那一代—中國因素,而且老本也吃得差不多,(第三代人)因沒機會分家(經濟停滯前),那只能擔當幫閒。


忘記那天看日月報的筆陣文章,某教師為母語教學辯護,文中稱99年底的一項教學語言調查稱大部份中學校長及教師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有能力以英語學習﹔這只代表教育制度出現問題,未能做到兩文三語的教育目標,並非推行母語教學的理據;當然大部份人知道制度有問題,否則有能力者也不會千方百計地令子女逃離官辦教育,不過,又不會提出徹底的改革方案及付予行動,原因會否也是各有關方面維護自身的利益。

6.12.2008

第四百五十五日 久違了的「莫問出處」

前天(6/10)看免費報紙,某專欄談「小一派位」,講「標籤」;「莫問出處」除個人努力,必須依靠「公平透明」的外在環境,但在現行教育制度下,那「出處」真的與未來扯不上關係嗎?眾所皆知小學選校以世襲和運氣來操作,說說小學升中學的篩選制度:先說自行收生,各中學的自行收生既沒標準,也公開,又不許考筆試,還有不是所有投考的學生都有面試機會,任何人也會想象知名學校必定佔點便宜(陰謀論?)。再說中央派位,雖說以校內成績為基準,但因各校水準有異,故以早兩屆的畢業生(不是應屆學生)在中一分班試作為調整,那些知名學校所以能成為名校,自然成績有點水準,就算個人成績稍次,也可因他人的努力而得益。因入讀那一小學,可以影嚮升中學的結果,入讀那一中學又影嚮入大學的機會,是已証明英中比中中入大學機會高出很多嗎!作為家長當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且事半功倍最為理想,所以,也要怪責那些家長,不竟,有學歷才能「上位」乃不滅的推論。

6.11.2008

第四百五十四日 自言自語

已經十九年了。
最近在看自願被吃的豬,其中一個思想實驗提到一個一生住在沙漠,沒看過冰的女子,不相信世上有「冰」這種事物,不輕易相信經驗以外的事物是否得不付出代價!
學生與當權者都信服以往經驗,威脅當政者就要誅,學生回鄉與留下都沒分別,當權者也沒考慮其他方法去解決,不一定要開槍鎮壓,以催淚彈(六七暴動時香港已使用)代替子彈、以木棍代替槍枝、以騎兵代替坦克。
老鄧偉大在於六四後還堅持改革開放,可惜無法以其威望建立一套制度防止貪污腐敗,恐怕已行人止步。

5.31.2008

第四百五十三日 點滴

從來都不認為網絡世界可以暢所欲言,因為網絡乃是人類世界的延伸,最終還是無法阻止某些劣根性的行為出現。
尊重死者,卻不會尊重活生生的人個人的生活方式,有人可能因為無知、逃避或者標奇立異,對災難聞不問,對陌生人的苦難視若無睹,這又有甚麼奇怪?(雖然我不認同此態度)儘管可以不認同甚至批評某些態度、某些看法,但對只屬個人感受、非關社會政策的言論作出道德審判已有點奇怪,何況作出懲罰行動;為何要向學校告密(投訴)?而學校又受理就更難以理解!
從奧運火炬傳送,到汶川大地震,都出現不容同意見的聲音,希望只是個別事件,否則那瘋狂狂熱的年代恐怕又有機會重現。
首次設立哀悼期,為四川災民下半旗致哀,默哀三分鐘,國家進步了;願災民能儘早投入正常生活。

5.18.2008

第四百五十二日 歌

赤子—葉德嫻

第四百五十一日 哀悼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至今已六曰(5/1214:28星期一),本地賑災籌款活動舖天蓋地,災場離這裡這麼遠,除了注視、默哀,除了捐款,還可以做甚麼?
是次大地震災難,中央反應迅速,態度開放,且容許記者採訪,實是可喜的改變,看著電視播出那些頹垣敗瓦的境況,災民一臉茫然的畫面,確令人心酸。離災區千里遠,根本無法想像救援工作之困難及情況,更不要說指指點點,但可否早點准許海外救援部隊幫助,可否早點向美國要求間諜衛星圖片來救災(從報章得知事發後三四天才作出要求),還是可以討論。

5.03.2008

第四百五十日 答問

奧運火炬本地傳遞昨日(5/2)完成,一談到是次奧運,大多牽連到另外幾個問題,無論支持與反對的,差不多都熱上腦,總覺得很奇怪;恐怕是對這奧運會期待太多太大,可是載負得太多,當夢想/預期與現實間出現落差,就積累為戾氣;「北京奧運」會改變某些人所表現的不寬容、某種固執的信念,也沒法使另一些人恭敬朝拜,抹去「黃禍」記憶;最後可能甚麼都沒改變,看情況鴻溝不會擴大已屬幸運。
如果來個對「奧運會」的訪問調查:對「奧運會」有甚麼感覺?坦白說沒甚麼特別啊。支支持呢?(是已成功申辦了嗎。)支持,有空一定坐在電視機前看比賽。順帶一提,昨天看見有人在T恤黏上印有「中國加油」的貼紙,無意批評,也沒資格,對這句口號卻有所保留,究竟是夜行人吹口哨,或有不足之處,仍需要努力呢?不如簡簡單單說「北京奧運,加油!」或「北京奧運,迎歡您」,但「北京,迎歡您」在香港就有點怪。對杯葛有何意見?沒可能不辦罷。對火炬傳送遇到示威有何看法?沒啥大不了。對‧‧‧‧‧,超越了。
最後得提本地火炬手名單,老實說也沒甚麼好說,都是老調子的:怎樣社會就出現怎麼樣的名單。對一般市民來說,那只是個茶餘飯後的話題,到最後還不是我做我的事,他跑他的。或者加多一句小妮子說的「愛面子」;不過,那是人性呀。

5.01.2008

第四百四十九日 無聊記

小妮子完成期中考試沒幾天,學校就召開家長會,會上說的都是些家校合作、督促子女等老生常談,可是有些東西雖沒有在言詞中表達,但是,整座禮堂瀰漫著生存下去的氣氛,就連檯椅也嗅得出來;不論叫得多嚮亮,說得多美好,理想/夢想多高尚,到了凡間還是被扭曲,作出某種妥協安排,回歸到古舊的方向去,而荒謬處在於這些大部份為其他人。

4.16.2008

第四百四十八日 開玩笑?!

本地竟然有人發起護「聖火」行動,知是否說說抽抽水就算。當鎂光燈聚集在本地,當所有人包括警方都聚焦在火炬,其他地方發生事故的機會更大,所以,單要護火,還要護港呀!雖然相信香港安全沒問題。
本來無意談論奧運火炬傳送事宜,示威及搶火炬並非由此開始,相信也不會由此終結,國際盛事包括大型運動會、跨國會議等場合出現示威,可以說司空見慣,沒甚麼大不了,運動與政治、商業已不可能分開。看新聞報道難為了那發言人,剛義正詞嚴地說運動與政治應分開,但跟著就來一大堆政治言語,這時通常動作就是按搖控轉台。

4.15.2008

第四百四十七日 看報隨想

看生果報從「普教中」的迷思到反思後,隨手寫下的:
無論用何種方言—廣府話或普通話—授課,都無助提升「中文能力」,提升「中文能力」不過是說詞;學生的「中文能力」下降,在於閱讀與寫作(綜合操練)的機會少,閱讀減少因其他媒介引誘力大,寫作機會的減少乃是學校課程編排的問題,要改善學生的質素,必須徹底改變課程、考試模式及評分標準。同樣,無論用英語、廣府話或普通話授課,教育都必須培養學生的品德,不是只用母語教學才關注吧?
廣府話、普通話、書面語是三碼子不同的事情。
不過,究竟應該寫一隻錶或是一塊錶呢?小妮子那本補充練習關於量詞的題目就以「塊」字來作標準答案。
教學不是活在象牙塔內,必須顧點現實,政治考量又有甚麼不對。
對於小童(小一生),教甚麼方言都是新鮮事物,反而較易接受,就像小妮子因小一、二都是以普通話教中文,於是有個別課文文字只識說普通話,而不識講「母語」,所以,學何種「方言」對小孩影嚮較少,現在小妮子在家裡朗讀中文課文都被要求講雙語。

4.09.2008

第四百四十六日 也談公共空間

有人建議發展商「買斷」屋苑的「公共空間」。發展商已將屋苑單位出售,那些公共空間的業權已不是發展商擁有,何解發展商要購入非其士地上的公眾使用權?發展商與業主是兩個不同個體啊!如果要業主斥資贖回,現在業主可用行政手段令公眾無法或減低使用,不竟那是私人地方,又有誰願意出錢呢!至於那些有利商業活動的通道,就算不是公共空間,商場業主(多數為發展商集團公司)一定開放予公眾使用,以增加人流,如無記錯,張五常教授有篇講蜜蜂與果園的文章,有點類似。故此,現時這類公共空間未能發揮公共休憩用地的作用,實為常理,只是政府官員判斷有誤;建議發展商「買斷」,倒不如建議政府買回那些樓上花園(公共空間)及其上的管理權罷。
自傳媒關注「公共空間」及大肆宣傳,彷彿那些私人士地已經變成公眾擁有一樣,在那裡隨意做甚麼都可以,甚至可以不用理會現場狀況及一般常識,無須守任何規刖,如果再多幾次「衝突」事件,相信那些「公共空間」的規則會比現在更多、更複雜,希望不要有天須如鐵路將規則變成附例。

4.03.2008

第四百四十五日 斷章

一個無法入讀大學,只能在路邊當電訊推銷員的中學畢業生,認識相對論對其有何幫助呢?
這是看了明報2008/03/28評論—侯傑泰﹕教學語言:小心解讀研究結果(可在這裡看全文)末段後腦海出現的問題,要改變父母對母語教育的態度一點不難,只要改變大學收生標準及大學的教學語言,僱主「請人」的準則,那頑固的父母將會義無反顧擁抱母語教育,教學政策的改變,並是甚麼科學研究或科學理論,也單是改變課本語言或老師的發聲頻度那麼簡單,一些改革支持者及推動者不理現實環境,又能徹底改革,最終只會害苦下一代,那比原地踏步還要糟糕。
順帶一提,據小妮子的老師稱,原先接受內地教育的插班學生,在中文及數學科一般較本地生佳,惟獨英語一科本地生才可競爭。
昨日(2008/4/2)明報評論—張炳良﹕不一刀切,不走回頭路——論教學語言政策一文出現「姑勿論是英語還是母語授課,都須確保學生有能力學,教師有能力教。」這一句。
先說教師方面,那是資源投放及擺平利益集團等方面的事情,即是決心問題,所以沒有教師能力的問題。至於「學生有能力學」,那就有點商榷。先舉一個例:時事評論習作須書寫五十字,每次無論有甚麼感想或評論都寫約四十字就「收筆」,於是,基於「學生有能力學」的說法,以後習作就只須寫四十字吧!
愉快學習,喔!沒壓力雖會用功,學生的水準只會每下愈況。中學生語文能力不佳,源於小學基礎打得不好,不夠穩固;未達標也可升班,那才是肇因,是制度問題。

3.29.2008

第四百四十四日 微恙中的隨想

那場輕微的腸胃炎從復活節假期第二天就纏繞到假期末,雖說已痊癒,但到現在肚子還有點痛、有點不舒適,人老了康復的速度也變慢。


中國人有兩句老話:‘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一切醫藥再高明只能醫假病,不管中醫也好,西醫也好,真正醫不好的是死病,人要死的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怎麼都醫不好,如果能把人醫到無病,人就不會死了。所以儘管醫學那麼發達,人還是照死不誤。
~藥師經的濟世觀 南懷瑾~
當一個人因患病,視同住的親人為過世及古稀的親屬,忘記血脈伴侶是誰,那生存還有何意義?

沒有看醫療融資諮詢文件,只從報章及電子傳媒的簡介中得悉那六個方案,無論那個方案、有何利弊,脫不開用錢買長壽。
那就要問每個人都一定要長命百歲,一定要所有醫療服務。比較傾向有須要可自行購買醫療保險,當然須由官家設立一所不問病歷、問年齡都接受投保的保險公司(私人企業恐怕難接受),但卻須每季或半年呈報飲食健康行為的資料作為賠償準則,那些一邊服降血壓藥,一邊大杯酒大塊肉的病人,根本在浪費醫藥費,投保人無貧富都應施以懲罰也要其自掏腰包。
人口老化的醫療壓力乃是始於今天對健康的漠視+/無知。
個人選擇購買人壽保險(死了/危疾才有得賠那種),令心愛的人在我死後可以過得較舒適而偶然回想一下自己(如果她還沒忘記),總比政府提出的「儲蓄計劃」好得多。
生活要有規律,多做運動,煙不酒,喝可樂,飲食清淡,情緒不要高低起伏,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3.16.2008

第四百四十三日 放假

學校停課,小妮子放了個早來的復活節假期,沒有假期功課,這兩天小妮子都在追小說,看得不奕樂乎。
又是三月,03年沙示事件記憶猶新,驚恐及要求停課可以理解,在「疫症」(姑且名之,恐慌都可算是)初期停課實為必要,所以停課的決定來得較遲,但當病情逐步明郎,反而無須為流感而停課。對於這次停課,有些人認為可由家長自行作出子女應否上學的決定,無須全面實施,不過,如果容許因恐懼疾病而缺課,又可否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去旅行為理由請假呢?

3.06.2008

第四百四十二日 疑問

今早聽電台節目,談論銅鑼灣地標佔用公共休憩空間的問題,尊貴女仕聲稱追究云云,卻聽不見最基本問題的討論及其看法—此類提供公共休憩用地的批地條款或公用契約是否合理,是否必須﹖眾所週知這類條款只對發展商有利(換來可多建一些樓宇面積出售),嚴格來說政府也有用管理休憩地的益處,雖然「地標」的業主及發展商(可能)同為一集團,但也有不少如早前新聞報導懷疑佔用「平台花園」的屋苑一樣已出售與大眾(小業主),但業主在購入單位時,是否同時購入責任,不知許多年前地鐵的那宗「小心地滑」判例是否適用於這些本屬私人地方但又免費開放的公共空間呢?

3.05.2008

第四百四十一日 一句半句

原來已經沒寫差不多一個月了。

看了電視的片段,在「肥肥」的追思會,欣宜對「特發」場面的表現,成熟得體,在對應中卻聽出了久違的赤子真誠之心,或者那才是值得欣喜的地方,可惜,那些在台下叫囂、鼓掌的,就禁令人搖頭。

沒有特別留意財政預算案,手握如此龐大盈餘,派錢贏掌聲,實屬必然,不過,明年又如何。

2.13.2008

第四百四十日 繼續寒泠

近況
家住新界,氣溫比市區普片低二度,起床時經常足十度,由豬年年廾九晚至今,傷風感冒就沒好轉過;天氣還是持續寒泠,知何時才回暖。

頭條
「相片事件」本小事一件,卻可擾攘如此久,影嚮如此廣,異數/象?
某日坐火車回家,聽鄰座兩女子(估計為母女)談論「相片事件」,年長者當然以道德來談論那些女受害者人。比較討厭以道德審判眼光來看此事;男歡女愛,床第之事,實屬私事,只要你情我願,旁人豈能說三道四。
「生果」那篇社評就更不值一顧,藝人是賣形象,賣的是甚麼?況且在現今社會/職場,又有誰不是戴著面具面對其他人?莫非知名人仕情到濃時,就不能卿卿我我?

牢騷
歌德提到「而家既教育制度,越黎越鐘意講通識。」,於是又發一下牢騷:為了擴闊小朋友的眼界,學校要求小妮子做一個關于音樂會的報告(須貼上門票),而且分數計入音樂科考試成績,不要說費用,就是時間及觀看何種類別(知有甚麼提議),也夠費煞思量。只要想到本來可以輕輕鬆鬆地欣賞的音樂會變成一項功課,那還有何心情!

2.03.2008

第四百三十九日 寒

本來無意談「照片事件」,不聞問才能減低此事的傷害性。可惜!心寒!唉﹒﹒﹒﹒﹒
想起警方的電視招聘廣告,在這件事上,究竟防止轉載(或者可以防止本地,可以防止內地與海外嗎??)、捉拿主犯、減低相中人的傷害、維護道德(不是公義,唉!),那樣比較重要,怎樣作決定?毫無疑問警方執法是必須的,但如此手段(可以以恐怖來形容)及如此高調來處理,那樣子舉措不正是向公眾旁証相片的真偽嗎!還有甚麼人會相信那是移花接木,如何才能淡化事件,相信隨著事態的發展,使用「疑似」兩字會變成失實報道,只可以嘆一句:「手術成功,可惜病人死亡」。如果批評年青藝人拍「私照」為成熟、考慮不週,沒顧後果,愈來愈發覺某些官員處事一樣沒有考慮後果與影嚮。

1.30.2008

第四百三十八日 寒冷

日記
好凍呀!凍到只想「睇」,唔想寫。回想年輕時去桂林,「得」四度只穿兩件衫,都不覺得怎樣,現在家裡開了電暖爐,還覺得凍,唔想認老都唔得。
上星期小妮子考試,陪著一齊溫習,可惜,試卷派回來,提醒她留意及原不明白的地方還是做錯了,溫書的功效並顯著,有時想留點空間由她自己處理,不幫她溫習,但又過不了自己。

偽裝
未用過是新鈔,用過就是舊鈔,究竟什麼是「迎新鈔」?年近歲晚,又是時候換新鈔封利是,因為環保理由(雖然個人有些懷疑這理由)少印新鈔,為應付需求,推出比較「新淨」的舊鈔,經過命名比賽(得獎者為小六生)改為「迎新鈔」。收利是者注重內裏「餡料」的價值,新舊鈔反而是封利是者的心結;既然想改變人們的觀念,為何那個「舊」字說不得。

老生常談
上週股市大起大落,考驗紀律的時候來臨。記得(如無記錯)當年考試—很久以前,那時考「股市代表」還是只考選擇題—說到衡量牛熊分界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所有分析評論員都有一致看法,一致看好,就是熊市來臨。
提醒自己。黃子華棟篤笑-股市凶兆

1.11.2008

第四百三十七日 嘆息

看了「民間電台」不理政府申請的禁制令照樣廣播的新聞報導,對於臨時禁制令這事禁不住搖頭嘆息。
社會在轉變中,不知變好還是變壞呢?
政府本有例可執法,無須以民事提出申請甚麼禁制令;且為防止濫用,民事興訴者須承擔後果,但偏偏政府在此事上根本沒有任何機會成本,(身無分文的人在敗訴後,勝方可能得不都賠償,但也有機會被勝方申請破產,相信政府敗訴後會有官員須要引咎辭職)。
始作俑者的政府,無論所持的理由如何冠冕堂皇(公眾利益),都無法不令我覺得以大欺小,感到心寒。
假設性問題:如是者,只要政府認為對公眾有利,還有甚麼可以不被禁止?還有甚麼可以被執行?
究竟未作出行動是否都算違法?
真的需要「公民抗命」?在一個開放程度如此高的社會,真的沒有地方、沒辦法發表意見,恐怕渠道多得很。